第(1/3)页 殿试结束,三天之后才放榜。 元嘉只考了第三名,探花。 把目标放在状元上的元嘉有点失望,虽然他对名次并不是特别在意,但状元入朝就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,而榜眼和探花就只能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,起步品级就差了一级。 对没什么背景只能靠自己打拼的元嘉来说起步若是高一点,自然能更快掌握实权。 元嘉本以为是自己的文章不不如状元和榜眼让皇帝喜欢,结果后来却从郑父口中得知:“陛下对你的策问十分满意,本想点你作状元的,但因你的相貌在本届进士之中最出众,便点你为探花郎!” 元嘉:“……”所以说他这是长相耽误了他的前程吗?唉,他本想靠才华,奈何容貌太过俊美,遮掩住了他的才华!他也很无奈啊! 郑父却不觉得元嘉从状元变成探花有什么可惜的,重要的是能被皇帝记住,哪怕只是有零星印象,也是非常难得。 接下来郑父与元嘉商议起婚期来,元嘉希望能早日成婚,毕竟他马上要入翰林院为官,而新科进士会有两个月的探亲假,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成亲,然后带着新婚妻子回一趟家乡入族谱。 但郑父自己心里清楚,郑澜在庄子上没有接受什么精英教育,连管家都管不利索,之前突击学习了一个多月也不顶用,因此他以舍不得女儿太早出嫁而把婚期延后了一年。 元嘉想了想,未婚妻郑澜的年龄不大,多等一年也好,于是就答应了下来。 郑父在元嘉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之后,心中愧疚更甚,对元嘉的态度也更好了,好到元嘉心里有些犯嘀咕的地步。 元嘉身为探花郎,不必考庶吉士,直接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。 当他穿上那一身正七品的官服时,杨父杨母激动的围着他看个不停,心里的喜悦就如同火山喷发一般,再也压抑不住了。 杨母期待的问道:“元嘉,我们什么时候回老家啊?”她已经迫不及待想回去炫耀了。 在京城,她实在没有炫耀的对象,满心欢喜却憋得慌。 杨父脸上也露出了期待之色,他也很想回乡祭告祖先,让祖宗们都知道,他儿子杨元嘉光宗耀祖啦! 元嘉一边换下身上的官服,一边说道:“再过几两天就可以回乡了,先准备一下。” 杨母忽然又想起了什么,犹豫了一下,问道:“你和郑小姐的婚事……” 元嘉答道:“娘,我已经跟郑大人商量好了,就定在明年十月初,秋高气爽,正是好时候。” 杨母有些失望,还要再拖一年,她儿子年龄可不小了,她得什么时候才能抱上孙子啊! 但如今杨家的事情全都由元嘉来做主,便是杨父杨母也都习惯听儿子的话,在他们看来,儿子是杨家全族最出息的人了,听他的准没错。 元嘉都做好了决定,杨母心中失望,也没多说什么。 <<<<<< 杨家村。 此时杨家村的人已经收到了平安县县令派人来传的喜报了,众人都知道他们村子里的杨元嘉考上了戏文中的探花郎,一个个高兴得仿佛在过年,热闹又喜庆,村民们把杨爷爷杨奶奶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。 “三叔慢走啊!”杨三柱把一个中年男人送出门,看着对方走远,稍微松了口气。 这些天他简直忙坏了,光是待客就没个空闲时候。 自从县令亲自登门告诉爷爷,堂兄杨元嘉考中探花的喜讯,全村都轰动了,上到村长族老,下到普通村民,一个个全都上门来送礼,就连家境最贫困的也要送一条腊肉过来。 目前杨家二老年纪大了不方便待客,李氏和杨大柱的性格也撑不住这场面,因此出面待客的就是开店好几年的杨三柱。 村子里上门拜访的人都送走了,接下来就是平安县以及附近县城赶来的乡绅地主上门拜访了,杨三柱扯着张热情的笑脸继续招待这些客人。 终于等日落西山时,才算空闲了下来。 杨三柱一口气把桌子上的凉茶灌进肚子里,才算缓解了一些口干舌燥的感觉。 杨爷爷拄着拐杖走了出来,问道:“三柱啊,元嘉什么时候回来?” 这个问题杨爷爷已经不知问过多少遍了,杨三柱还是耐心的答道:“爷爷,元嘉哥从京城回来,路上应该要不少时间,我们再等等。” 杨爷爷点了点头,又拄着拐杖朝大门口走去。 杨三柱已经习惯了,杨爷爷每次问一遍元嘉回来了没有,都会去村口看一看,等一等。虽然是做的无用功,但毕竟是老人家对孙儿的期盼,他也不好拦着。 杨爷爷这次往村口走去,心里也没抱着多大期望,不过当他刚走出院门,就远远的瞧见一群人朝自己这边走来,隐约间还能听见喧哗声,不过他耳背听不清他们说的是什么。 很快那群人走了过来,杨爷爷年纪大了,耳背,但眼神还不错,一眼就瞧见了人群中丰神俊美的孙子,连忙扔了拐杖,快步如飞的走过去:“元嘉哎!我的好孙儿!爷爷可把你盼回来了!” 元嘉在众人的簇拥中被杨爷爷抱住了,扑鼻而来的是杨爷爷身上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上传来的香皂味道,他伸手回抱了一下杨爷爷,温声道:“爷爷,我回来了,外面风大,快进屋吧!” 杨父站在旁边捡起自己亲爹扔掉的拐杖,看着爷孙俩温情相拥的感人场面,莫名有点心酸:爹啊,我的亲爹,您老人家是不是看不见您旁边杵着这么大的一只亲儿砸? 杨爷爷拉着元嘉的手,朝自家走去:“走走走,回去叫你奶奶给你做好吃的!” 路上偶遇元嘉父子跟过来的村民们也识趣的告辞了,不打扰元嘉一家人团聚了。 第(1/3)页